拍的好托尔金的名著大片?”
无论是具有史诗般磅礴气质的《魔戒》原着,还是投资高达数亿美元的商业大片,在好莱坞人的理解里,都是起码要像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或是詹姆斯·卡梅隆这样的超A导演才能操作成功的电影,所以也难怪《指环王》释出会上一公布导演是此时还非常年轻,并且名气不大的彼得·杰克逊,就开始质疑声四起。
甚至有记者直接建议威廉:“詹姆斯·卡梅隆不是在《泰坦尼克号》之后还一直没有新片吗,为什么不请他来拍?”
对于这种质疑威廉并不在意,甚至还安慰彼得·杰克逊不要放在心上,因为他清楚的知道最后的成片到底会有多棒——虽然现在的《指环王》只是开始了前期的布景搭建和设计,甚至连演员都还没有全部选好。
其实不仅《指环王》的前景威廉不担心,就连《相濡以血》的前景他也不担心,在上个月《好莱坞报道》出炉的一篇调查报告中显示,在全美国18-49的主要观影群体中,《相濡以血》是同题材期待值排名第一的电影,鉴于电影投资成本还不足千万美元,只是首映周大概就能完全收回成本,《相濡以血》完全不需要担心票房,他们只需要将口碑打响就行了。
“威尔?醒醒,伙计,新情况。”
“斑点”的行驶速度慢慢降低,威廉在丹尼·伯恩的轻声呼唤中从浅眠状态中醒了过来。
他抹了把脸,神智正在渐渐回笼:“发生什么了?”
“摄影棚前站了好多人,他们手里举着东西,大概是为你来的。”
威廉站起身,顺着车前灯往外望,的确看到摄影棚外的马路上有很多影迷,或许还有记者,看见“斑点”,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欢呼起来,不过仍然很有秩序的呆在原地没有动,而不是朝着房车狂奔而来。
丹尼·伯恩现在对于处理这种场面已经很有经验了,他先将“斑点”停到马路旁停车位上,然后走下车,招呼着影迷排队保持秩序,又从等在最前面的一些人手里拿了些签名版,转身朝已经稍微整理过自己,看起来神采奕奕的威廉走了过去。
“大部分应该都是游客,也有一些记者。”丹尼·伯恩将签名板递给威廉,看他在一个个上面认真的签下自己的名字:“他们怎么知道我们是今天回剧组的?算了,媒体总是神通广大,说不定他们连我们在伦敦登上飞机的那一刻就知道航班号了。上帝啊,我们可是刚刚经过数万里飞行,希望不会耽搁太长时间,我午饭都没吃多少呢,饿死了。”
“我觉得你需要再忍一会儿了。”威廉一边飞速签名,一边用眼角余光撩了一眼不远处的队伍,那可真是有够长。
“你是想多满足影迷们一会儿,还是我去喊保安出来维持秩序?”
“唔,他们看起来似乎已经等了很久。”威廉注意到不少影迷看起来都风尘仆仆的样子,一些人还揹着超大的揹包,似乎是要在得到签名后立刻就开始返程远行,他拿着签名板朝影迷们走过去,希望能快点满足更多人,因为人群数量实在是太多了:“丹尼,或许你可以现在打电话叫外卖?”
“好吧。”丹尼·伯恩真的掏出手机打外卖电话去了。
威廉一走过去就被签名板和笔给淹没了,以及和星星一样多的问题:“在电视上看到《遇见乔·布莱克》的预告了,我和朋友们都被你迷倒了!简直迫不及待要去电影院!”
“谢谢关注,这部电影大概到十一月中旬就上映了。”除了签名板,还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被递过来,比如说杂志、海报、帽子、DVD甚至是一件T-shirt,威廉忙到只顾得上不停签名:“帮我将签好的物品递给原主人好吗?不要着急,我不会突然消失,人人都有份。”
威廉的保证让影迷们感到心安,他们不再骚动或拼命向前挤了,而是非常有秩序的排着队,并将威廉签好名字的东西传递回原处。
“你是刚从伦敦飞回来对吗威尔?扮演莎翁的感觉怎么样?”
“呃,有一点疼?”威廉将左脸转给问问题的影迷看,他的左耳垂上有一个小洞:“都铎王朝时期的服饰都很华美,而且那个时代的男人们似乎都有戴耳环的习惯,进剧组前被要求去打个耳洞的时候我都差点惊呆了。”
“英国就是有各种各样古怪的风俗。”
“耳洞很可爱。”
“如果我圣诞节邮寄给你珠宝做礼物,你会收下吗?”影迷们纷纷用惊奇又有趣的目光盯着威廉的耳洞。
“请千万不要寄给我太昂贵的东西,只是写信就好。”威廉的手腕酸的已经快要抬不动了,所以当有一个女影迷突然跳到他面前,打断了他签名的时候,他甚至是有点感激的。
“麻烦在这里签下名字!”女影迷一下子将半个胸脯从衬衣下扒了出来:“我要找刺青师把它纹在面板上!”
听到有人想把自己的名字纹在胸口,威廉的感觉怪怪的,他提议不如改用一个拥抱和签在衬衣上做交换?
“除非你如实的回答我一个问题。”女影迷狡黠地说。
“请问。”
“格温妮丝·帕特洛和娜塔莉·波特曼,你有和她们任何一个擦出火花吗?”
“答案是没有。”
“太棒了!”
到最后女影迷还是硬生生紧抱了威廉长达五秒钟以上才肯放开。
这就像是个灾难的开始,围在威廉身边还没散去的人们开始纷纷效仿女影迷,不仅要求签名的位置越来越夸张(还有人扒着裤子将半个屁股露了出来!),而且热衷问威廉各种问题,威廉慢慢感觉有些呼吸困难,他快被人群挤得缺氧了。
亚蒙·高夫曼就是在这个紧要关头从天而降的,犹太经纪人大喊着:“签名和提问结束了女士们还有先生们!威尔必须得进摄影棚了,他有紧急拍摄!”,竟然真的犹如摩西分海一般,将威廉毫发无损的从人群中拉了出去。
“我有紧急拍摄?”片场的大门在身后关闭,威廉终于松了口气,他一边和经纪人朝内走去一边问。
“没有紧急拍摄,但有紧急情况。克里斯托弗·诺兰,因为剪辑师处理过的素材不合他的心意,他就和对方大吵了一架,还要亲自剪这部电影!好莱坞有几个导演是拥有电影终剪权的?斯皮尔伯格在《大白鲨》大获成功之前,想动自己拍的电影一剪子都不行,他凭什么提这样的要求!可恶的是,我的意见他竟然完全不听,还抱着已经拍好的胶片把自己锁进了剪辑室!固执的英国人!可恶的英国人!”⊥思⊥兔⊥网⊥
第144章 《美国派》
工业化的好莱坞制作电影实行的是“制片人中心制”, 而这一权利的最大化体现, 就是从一部电影从剧本到投资到到拍摄, 再到剪辑到宣传到上映, 导演只拥有部分选择参与权, 真正拿主意的从来不是他们——那种被片商哭着求着拍片,或是自己就能拉到投资组建班底的导演除外。
一般来说,电影从拍摄到上映,要经过多次剪辑,首先是素材剪辑, 也就是在电影每日拍摄结束后, 剪辑师要将当日拍摄的所有镜头处理一遍, 然后是拍摄结束后, 剪辑师再按照剧本将镜头一个个的按顺序整理出来, 再然后是导演在剪辑师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想法对镜头进行艺术加工,剪辑师粗剪出来的版本只是按照剧本线性叙事,导演剪辑的时候就不同了, 他可能会根据自己的需求, 打乱部分镜头的顺序,或者进行什么平行蒙太奇之类的处理。
而在导演剪辑完后,还有最后一个步骤, 那就是最终剪辑,最终剪辑可能只是对导演剪辑稍微修修剪剪,也可能是一刀砍掉好几十分钟的镜头, 这一步结束后出来的成品,就是即将在电影院里上映的版本了。
“亮灯权”和“最终剪辑权”是电影重要的两项权利,前者属于制片厂或更高层的联合影业,后者属于谁则没有固定分配,好莱坞只有少部分导演拥有影片的最终剪辑权,例如斯坦利·库布里克、詹姆斯·卡梅隆、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伍迪·艾伦等等,大多数时候最终剪辑权掌握在电影公司手里(没错多数制片人也不享有这一权利),个别时候电影公司会把这项权利赋予导演,甚至是演员——目前正在制作中的讲述传奇棒球手比利·卓彪人生故事的影片《棒球之爱》,最终剪辑权竟然在主演凯文·科斯特纳手里,科斯特纳在1990年因《与狼共舞》而声名大噪。
威廉的亲身经历,十一月初将要在全球公映的《遇见乔·布莱克》,就是一个电影公司对导演剪辑版大动手脚后的成果,电影时长被足足砍去近一个小时,至于是环球的最终剪辑版好,还是导演马丁·布莱斯特的导演剪辑版更妙?得等到影片上映后才能见分晓了。
亚蒙·高夫曼所说的“紧急情况”,其实就是一场关于剪辑的争论:
《相濡以血》开拍时间和《莎翁情史》差不多,制作周期也差不多,目前正是封镜在即,部分后期制作工作已经开始进行了。电影预计的上映时间是明年初,情人节当天,或许。
拥有一套完整的运作体系,并且成立已经二十多年的米拉麦克斯和全球许多发行商、院线都拥有者良好的合作,《莎翁情史》虽然是刚刚杀青,想在年底前上映也完全来得及,而《相濡以血》就不一定了,因为威尔洛特在电影制作行业完全就是一只青涩的雏鸟,没有足够的作品让片商毫不犹豫的选择他们,电影虽说迟早都能上映,但要在半年内就排个不错的档期,特别是电影成品还没制作出来的时候?那就有点困难了。
好在肯尼迪&马歇尔独立制片公司在这一方面人脉不错——这也是明明可以独资《相濡以血》,但威尔洛特却还是选择了一个合作伙伴的最大原因——凯瑟琳·肯尼迪能够找到环球作为电影的发行商,并将上映档期安排在半年后,不过条件是没有成品也得先出个预告片,凯瑟琳·肯尼迪需要一个非常棒的预告片去说服那些难缠的片商们。
按照剧本,《相濡以血》剧组的剪辑师剪出了一个非常好莱坞套路的预告片,但是就在剪辑师将作品送往公司的时候,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炸毛了。
首先,之前只是一直在欧洲拍短片,还从未经历过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浸泡的克里斯托弗·诺兰没想到美国的导演权利是如此的低微,制片人要预告片去谈发行和上映竟然都不跟他这个导演打招呼,而是直接吩咐的剪辑师,而剪辑师剪好预告片居然也不告知他,搞得他好像是个只负责电影拍摄排程其他什么都插不了手的傀儡一样。
其次,虽然《相濡以血》不是诺兰喜欢拍摄的题材,但既是威尔洛特影业的处女作又是诺兰闯荡好莱坞后拿出的第一